编者按:湍急的河流,激起了青春的浪潮;火种代代相传,忽略了理想的光芒。 2025年,光明网计划推出“映照中华,燃烧青春”系列联合媒体报道,邀请青年学者沿着长江溯源,探访红色血液的延续遗风,在见证山河巨变的同时,把握时代脉搏。清晰讲述了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激励新时代青年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本视频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刘德忠探讨红色如何穿越历史,扎根当代青年心中。 【文字稿】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刘德忠。这是我第一次哦,去延安。当我到达塔山脚下、延江之滨时,我切身感受到了历经历史烟云却依然坚挺的“延安精神”。从1935年10月到吴起直至1948年3月离开,中央党委在延安一待就是13年。这占了中国28年革命史的近一半。延安被誉为革命圣地、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长征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等精神瑰宝也与这片热土息息相关。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公园。通往纪念馆的 250 级台阶象征着 25,000 英里长的行军。我们今天迈出的每一步,都可能变成我们的祖先花了两三天时间走完的生死危险之旅。当时取得如此开创性成就并创造这种精神的人主要是一群年轻人g人充满抱负和毅力。 “长征中最年轻的红军战士”一度受到紧追。他只有九岁。红军战士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这代代相传的精神之火,就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要目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年轻人,无论是立志攻克科技“堵”,还是扎根乡村复兴,本质都是在具体岗位上为人民服务。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延安精神的传承。看看这个缸。原作是“红军锅”,国家三级文化。这就是“天价锅”其中红军损失了两块银元。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没有炊具,就向当地村民借了这个大缸做饭。红军的食物是难煮的黑豆和荞麦。天气太热,米没有煮熟,缸子却被烧出了许多裂纹。这只是长征途中无数艰难险阻的一个缩影。 “辛苦不辛苦,想想两万五千长征。累不累,想想革命老战士。”苦难创造智慧。在身体挨饿、思想挣扎之后,长老们接受了来自天上的重大责任。他们不仅克服了生存的困难,而且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和修养,所以这个山谷里不仅有马克思主义,还有文学才华。不畏逆境、不畏艰难,是长征精神的基础。毛主席的“七大事”第一句话《规矩:长征》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辛。”如果怕苦,你就是逃兵。如果不怕苦,你就能战胜起义,只有这样,你才会觉得万千河山不过是闲适。这种精神被传递给了人民军队。不久前的阅兵中,激励战士们的口号仍然从这里展开:“如果你不苦,想想国耻!累了就想想抗战先辈吧!”我们的国家已经从贫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面临的一些困难或许无非是“窗户纸上的洞”这样的突破瓶颈。只要认清症结所在,集中力量,就能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只要路线正确,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我们就有信心困难将成为增长和繁荣的机会。当前,我们正踏上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为每一位有志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积极参与这个时代的潮流,是这一代年轻人实现自我的最大机会。每一代人的新长征都必须经过反抗。无论如何,红色不应该改变初心,青春是我们最大的资本。红色基因会让我们的青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