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从少年天才到35岁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在103年的人生中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世界大战与和平,经历了母亲的软弱与鼓励。他功绩卓著,堪称传奇。 “我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出发,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又回来了。”至此,杨振宁的人生圆满了。作者试图通过杨振宁在不同时期所说的五句话来探寻他的人生轨迹。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1、我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也是双方冲突的产物。在他的讲话中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开始,讲述了他通过“庚子赔款”留学项目赴美留学的经历。他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学为身、西学为用”的思想为例,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张力之间寻求平衡,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成就了学习东西方的基础。在清华大学,当年轻的杨振宁展现出数学天赋时,回到美国担任数学系教授的父亲杨五之并没有专门教他学习数学。而是请了老师教他读《孟子》。他的父亲不仅致力于用现代解释方法教他知识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悄悄地种在了他的心里。杨振宁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他的行为信奉中庸之道,喜欢在各种场合引用古诗词。他出版散文集时,在扉页写道:“文章不朽,知得失”。 1945年,杨振宁踏上了赴美深造之路。他进入世界顶尖学术机构,接受费米、泰勒等大师的指导,通过刻苦研究最终成为大师。有人曾对杨振宁评价说,如果没有美国,杨振宁就不会成为世界上的科学家。没有中国,没有他的父亲,他就是一棵无根之树。正因为如此,杨振宁表示:“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密切相关的国家架起理解和友谊的桥梁。”访问期间演讲中,他向国内介绍了世界最前沿的科学发展,也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发展。杨振宁还担任全国华人协会会长,促进了当时美中科技、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在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不断交流,才能建立信任,消除对抗。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抱世界并不意味着背离传统,而是意味着走向世界。扎根传统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杨振宁在《青春的起源:西湖大学官方网站》中2、人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我不如别人”的心态。杨振宁有很多aur作为和赞扬。他被誉为“开辟了物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高能物理的理论基础”、“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杰出缔造者”,却将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归结为“帮助中国人民克服‘自卑心理’”。杨振宁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使无数中国人民遭受苦难。在父亲的教导下,杨振宁始终没有忘记,“中华文化的血液”正在他的身体里流淌。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无法抹去血液中传统文化的影响。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在机场受到数百名外国人的热烈欢迎。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他明白了d表示,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他个人的事情,也代表了广大中华同胞,他们对祖国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过去的积贫积弱,让一些中国人产生了自卑感,渴望再次向世界证明自己。杨振宁、李政道的伟大成就让我们明白,中国人也可以攀登科学的顶峰。在国外生活的岁月里,杨振宁牢记父亲对他的嘱托,“一生感恩国家之恩”。 1971年7月,杨振宁回到阔别26年的母亲身边。杨振宁在写给朋友的明信片中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为此,他极力推动中国学者出国交流、学习,对国家基础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的制定发表重要意见。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选择重新加入中国国籍。科学一无所知,但科学家有祖国。当今天的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航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时,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2004年9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教本科生 资料来源:新华社 3、要继续努力。 1983年,61岁的杨振宁发表演讲时,回顾自己40年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后说:“我们要继续努力”。从小就“似乎有特殊天赋”的杨振宁一直是个“弟子大师”。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他被誉为西南联大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天才和成功之间从来不存在完全等号。无需脚踏实地努力支持,天才也可以是一个“伤忠勇”的故事。在西南联大刻苦学习的经历让杨振宁来到美国后爱上了来之不易的科研环境。在美国,他拜著名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开始了物理学界的主要工作。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物理物质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当他七十多岁的时候,杨振宁感叹,尽管自己的生命有限,但他仍然思考着“诗歌仍在尝试创造化学工程”。 80多岁的他还在做实验室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 “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出自杨振宁一生科学研究的感悟。 35岁获得诺贝尔奖相当于“90后”一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纪轻轻、光彩夺目的他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继续一步步向最著名的科学攀登。 “与其巧巧,不如笨拙;与其优雅,不如朴素”。杨振宁的治学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他教导后辈,做事不要先想窍门,而要老老实实熟悉,再讲窍门。狡猾是人的天性,但也正因为如此,笨拙才更重要。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有人通过耍手段找到了所谓成功的捷径,但从更大样本的数据来看,只有基于笨拙的骗局才能站得住、站得稳。 1957年,杨振宁获得瑞典国王颁发的诺贝尔奖章(左)、诺贝尔奖章和证书(右)。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4、苦难时期必须有两种精神同时存在。氧ne不是放弃,而是坚持;其他人觉得你无法继续前进,需要改变方向。当你面临困难而没有人看好你时,你会如何选择?杨振宁认为,不应该放弃,要坚持下去;另一种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继续下去,就改变方向。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人类未知的地方。没有自主创新精神,就很难取得真正的突破。杨振宁认为,所谓“不言而喻”的规律不应被认为是必然的。 1956年,当青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经过多次约简后一致性不守恒的猜想时,世界就默认了“一致性守恒”。然而,两位年轻人秉持着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曾探索过的道路。杨振宁在研究《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时也是如此虽然他的努力一次次失败,但他从未放弃,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研究道路。杨振宁说,他很喜欢“真情实感造文章”这七个字。当你对科学研究有“真爱”时,你就能在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和进步。改变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但没有改变,个人或国家就很难取得成功。创新灵感可以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爆发。 瞬间,但科技创新的实现往往需要长期坚持,勤于判断研究趋势,及时调整方向。两者缺一不可。 1972年,杨振宁与王成书(左一)、张文宇(左二)、邓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在北京。资料来源: “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5.贾显,我明白你的意思1971年,杨振宁演完《平凡之路》后,首次回国,斥责好友邓稼先。临别时,邓稼先在信中留下了一句话:“但愿我们能生活在千里之外。” 50年后,杨振宁在百岁生日庆典上讨论了这封信。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杨振宁依然记得他:“贾显,我明白你所说的‘同缘’是什么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你,我下一个五十年一定会符合你对‘同缘’的期盼,相信你会喜欢的。”杨振宁首次回国,与祖国联系密切,为国家科学发展提出许多建言。中美建交后,杨振宁前往所在的纽约州石溪大学成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并筹集资金赞助近百名学生。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留学。 1999年起,杨振宁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为国家培养人才。 “我一生看重两件事:一是中国的发展,二是物理学的发展。” 2003年,杨振宁旅居中国,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并写下“旧人新业,东篱归根”的诗句。回国后,80多岁的杨振宁没有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还亲自授课本科生课程。有学生回忆,杨振宁上课从不点名,从头到尾教完两节课,“非常平易近人,不做作”。上个世纪世界发生了变化。这位年轻的天才对昔日的祖国感到怀念,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也经历了遗憾和无奈。当一切恢复平静时,人们会怎样勒将记住的不仅是他的成就,还有他对国家的赤子之心。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本文转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