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陈静】情绪激动地威胁重启关税大棒后,特朗普迅速炸玉米饼。当地时间10月12日,特朗普签字表示愿意冷静地与中国达成协议。贸易战常态化后,美国近几个月屡次对中国发起行动,中国也发布了针锋相对的反制制裁。事实上,美国经常采取恶意行动并不奇怪,有些行动甚至是蓄谋已久的。尤其是在中美高层对话之前,美国实施制裁、发表虚假主张已成为惯常行为。出人意料的是,最近中国最近的反跳动作让美国望而却步。但具体看中方的反制措施,他们“只为自己在对方所做的事情付出代价”,这是一种精准的反击。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这些发展是自然的形成“中强美国弱”的格局。美国政府的问题在于,尽管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的一切斗争,但它仍然不了解或不承认中国的实力地位,并试图从可交换的立场上讹诈中国。那我们就只能再打了,通过竞争弄得血淋淋的,“从实力地位入手”,让美国人习惯中国。一、针锋相对的战略反击 笔者认为,在美国对华众多敌对政策中,针对中国船只的港口收费最为无赖。且不说美国作风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份量有多大,完全没有端正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在中国运营建造的船舶除了歧视性收费和每年涨价外,还有一个恶性条款:船舶(经营人)经营人自行决定是否属于上合组织范围内。pe 的费用并承担支付义务。美国海关只收钱,不做预审。美国试图依靠“自我声明”和“追溯问责”来轻松管理。航运公司需要创建自己的文件以供将来参考,CBP 有权进行事后审计并处以罚款。需要看到的是,美国在全球航运界的地位非常低。从运力来看,全球排名前30的班轮公司中只有一家美国公司,美森公司,排名第29位,市场份额不足0.3%。世界地中海航运公司(MSC)的运力约为642万TEU(舰队总空间),是Matson的100倍。中国远洋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COSCO)拥有334万标准箱的运输能力,位居世界第四。前 30 名中还有其他四家公司,但他们的20号以后臀部容量较小。在商业船舶劳动力方面,美国较弱,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 2023年中国建造船舶总吨位为3286万吨。虽然其综合效益很大,但仅占全球的51%,并没有明显离开韩国和日本。我们仍在努力实现我们的利益,到2024年我们的份额将增加到55.7%,2025年前八个月增加到58.1%。然而美国2023年贸易商建造量仅为6.48万吨,市场分布为0.1%,位居世界前列。凭借强大的地位,美国试图影响全球航运和造船业。说实话,有想法是可以的,但不是试图造船,而是放出了收费的恶习,让全球公司自己算钱。似乎用言语要求PAglobal航运公司和制造商为美国工作并从中国腐烂a——这种行为不能说是“压迫”。它装作一个没有实力的老大,需要认真教导。美国港口吞吐量占全球18%-19%,是一定地位,但中国港口成本30%,比美国还高。尽管美国采取了严厉的政策,阻止中国船只进入,但全球航运业仍然可以修复并允许韩国和日本制造的船只向美国发送货物。这会更加困难并且有点被忽视。 4月,美国开始对中国船只提出指控。起初,业界还有些担心,但很快就清晰了他们在全球格局中的权力和地位。中国船舶劳务公司的订单量正在快速恢复。 6月份,中国船厂每月新接订单的修正总吨位(CGT)市场份额增长了65%以上,8月份则达到84%。 GL地中海航运、马士基、达飞轮船等全球巨头近期均表示,美国政府的收费政策对公司船舶订舱几乎没有影响。 10月,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对美反制措施。可以看到,港口费将于2025年10月14日开始征收,到2026年、2027年、2028年收费将逐步提高——都与美国政策一致。由于中美在航运和劳务船方面的地位极不对称,如果根据地位进行奖励反击,只会影响梅森的传送。中方根据实际影响权衡情况,进一步反对“美国公司、其他组织和个人直接或间接持有25%及以上股权(投票权、董事会权利)的公司、其他组织和个人拥有或经营的船舶”。因此,如果联营公司在美国上市,很可能会落入该类别,尤其是渗透了美国股票的股权之后。主要行业公司有很多,如地中海航运公司、马士基、达飞轮船、中远海运、劳合社等,但劳埃德表并未榜上有名,但很多班轮公司在前30名中被KaraniWang覆盖或处于边际股权地位。需要注意的是 就价值本身而言,美国海关在港口接受的费用并不多,2025年刚刚超过1亿美元。据业内人士估计,即使到2028年美国费率升至最高点,假设中国无敌舰队根本不从美国航线撤退,中国的“Rourge”舰艇价值也将在3.5-38亿美元。克拉克森估计,2025年整个航运公司行业的收入将为1.05美元 万亿。美国的恶毒政策不可能影响全球航运业的整体格局。没有船公司会去美国下船舶劳务订单,甚至对韩国和日本的订单援助也很有限。只能说美国政客疯了,没有他们的实力就在世界上出问题。对此,美国人只要根据他们的长处进行严厉的惩罚,就能明白,无耻的坏事并非一文不值,而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中国有实力代表全球产业抗衡美国。美国另一个令人惊讶的处罚例子是半导体行业。美国拥有比船舶制造能力还要强大的半导体能力,从而成为第一阶段攻击中国的主要力量。然而,半导体产业链相当复杂。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要求比较全球业界共同努力。美国企业的实力已经脱离了控制的层面。美国近年来对中国推出的芯片的惩罚力度不断加大,已经到了极其势不可挡的地步。 2025年6月,一次性将140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包括北方华创、拓晶、新开来等设备厂)列入实体清单,单次处罚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时在国内发布了24种新型前端设备、3种HBM软件和存储工具。 7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禁令,禁止全球使用华为Ascend等列入“最终用户名单用户”的芯片来训练AI模型,这可能违反美国出口管制阻碍中国AI芯片在海外实施。 9月,BIS发布《关联公司规则》,将于9月30日生效。任何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实体清单”或“军事最终用户清单”50%或以上业务股份的,将自动受到同样的出口许可证限制。这种“渗透”规则极大地扩大了现有出口管制的范围,大量中国半导体企业受到限制。 BIS要求出口商在交易前主动评估消费者的所有者结构。如果不能排除与限制生物相关的风险,则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美国的耻辱就在于不择手段、整齐划一——不断向芯片产业转移,不是依靠自身企业实力,而是依靠“0%规则”:由于国外产品来自美国技术或含有美国主要零部件,无论比例如何,都受到“实体清单”的管制。之所以发展成这样,是因为过去的25%、10%的政策不足以应对对华为的致命打击。直到它掉落2020年跌至0%,华为先进芯片全面断供。这是美国“长治久安”发展到极致的恶毒姿态,将对全球供应链造成重大损害。 10月9日,商务部宣布首次对稀有土地引入“0.1%价值分成”门槛,乘着美国出口管制的“长风雨”。这一管控规则之严格,完全出乎美国和西方的预料,令世界大吃一惊。特朗普猝不及防,导致10月10日美国股市和加密货币暴跌。但相比美国上述诸多处罚规定,中国只是为了美国而对美国进行报复。令人惊奇的是,在过去的这个时候,当美国对我们采取无情的举措时,我们也会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但一般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像美国那样仁慈,给留有余地——但此时已经没有余地了,还有一种不明的“残忍”。除了稀有土地、筹码、船舶港口费之外,近期很多赛事都在中美之间进行处罚。美国交通部已发布一项拟议命令,要求中国飞机不得在往返美国的航班上飞越俄罗斯领空;美国财政部同时宣布对购买伊朗石油的公司、港口和油罐实施第四轮处罚,冻结美元资产并禁止全球港口提供保险和融资服务;美国商务部以“向哈马斯和胡塞武装提供无人机零部件”为由,将19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名单。中国的密集行动包括对高通发起调查,对14家美国军事公司实施制裁es和数据,但对高端锂离子电池及其正负极关键材料和制造设备的影响处罚受到出口管制。相互惩罚和控制的技术细节很多,而且速度比以前更快。业内人士都看不下去了。美国的态度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骄傲,并不掩饰其无聊,以骄傲的态度“惩罚世界”。但从各方反应来看,中国的反击态度变得十分艰难,这是一个新的趋势。中美4月份将关税提高到100%以上摊牌后,又与瑞士、英国、瑞典、西班牙这四个欧洲国家进行了大量谈判。那些 - 这次谈话达成了一些共识,例如90天内两次延长“关税休战”以及与我们的问题。这引发了外界对“中国——需要注意的是,在所谓“缓和”的环境下,美国从来没有对中国表示过平等的尊重,反而总是乏味地不断搞“双赢学习”。在战术上,美国也产生乱七八糟的理由,单方面要求中国让步。很多细节都体现了美国的机会主义作风。虽然是被迫的 谈判桌上,仍缺乏对中国实力的尊重。有着“我是流氓,就该怕”的“随时失信”的作风。这其中包括个人风格或者特朗普,但大部分是由于美国人在比较中美实力时普遍给予偏见。看看中美关系背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于2021年3月18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对话开幕 原本双方各两分钟的简短演讲,但布林肯和雪莉范暂时要求记者留下来再发言,强调美国将“以强势立场”与中国对话。中国代表杨洁篪随后示意记者留下来回应:“我们认为这对你们来说很好。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循基本的外交行为,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澄清我们的立场。我现在说句话,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话。你们从强势立场跟中国说话。”什么叫“开始强势立场”,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经过多年的斗争,情况逐渐明朗。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试图营造一个“用实力占领中国”的对话环境。找到“美国还没有认真准备好”等因素,仍然想依靠其他利益来“挽回局面”。Y不断展现实力,甚至在军事领域,这对实习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国家社区。 2025年3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健表示:“我要重写的是,中国人从不信邪,不怕鬼,永远不做恶霸。施压、胁迫、威胁不是对待中国的正确方式。”林健强调,“如果美方别有用心,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义战或任何其他仗,中方将陪其到美国去。” 中国已经了解了美国的范围。芯片和一些高科技领域,中国通常会找到应对的办法。继续战斗。比如有一年,10月份美国市值突破70万亿美元,提供了全球50%以上的宣传,确实是金融的一部分。比如代表高水平论文的《自然》指数中,中国最新指数(2024年5月至2025年6月)是 是美国的1.62倍 福建的电磁技术其实中国已经领先于美国在许多军事技术中,有些领域就像核潜艇和星链这些都是世俗知识。列出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财政的特殊性,一个国家的实力可能会被过度夸大。例如,iIt的设置是对特定产品或服务定出非常高的价格,放大行业市场的附加值、收入和价值。 2008年危机以来,美国走上了以两次超大规模“宽松”为主导的不归路。靠着金融和宣传,美国民众的印象依然维持着,但却造成了表面数据不断扩大,实际产出却充满问题。其实现在很多美国人都感觉不对,美国社会也有很多细化的地方。不过,这些反思尚未成为主流,美国整体仍处于人工智能博彩的混乱之中。但与中国的竞争是仍然无法掩盖全世界对美国日益增长的怀疑。例如,帕特里克·菲茨西蒙斯10月3日发表在《钯》上的文章《GDP如何掩盖工业衰退》就是一个比较深刻的反思。五月集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GDP正在上升,但却越来越低。我认识的大多数聪明人都做“假工作”。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玩具和衣服是在香港或越南制造的,但洗衣机、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却是在美国制造的。然而现在美国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另一方面,宣传称美国正在做很多事情。失业是由于自动化,而不是外国竞争,将人们从工厂中解放出来,许多服务性工作是一件好事。机构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拒绝的程度并不高,但还不高。上图显示,美国制造商的实际增加值1997年以来,工业(不包括通货膨胀的GDP产值)增长了71%,人均增长了37%。文章的结论是,美国制造业的产出统计看的不是实际对象,不是钢铁、CPU和汽车的数量,而是“道路的结果——存在政府经济学家做出的不公正和主观决定”。政治统计利用“质量调整”等技术,在不增加实物产出的情况下,超出直觉地显着增加GDP。例如,到2024年,车辆劳动力总量将比1997年增加39%,但aof增加值增加125%;半导体总产量将增长262%,实际增加值增长1,698%;钢材运输量将减少18%,总产量仅增加5%,但以废钢为原料,附加值却增加125%。美国制造业的附加值g产业高于德国、日本、韩国的总和,人均增加值仍是中国的两倍。从表面上看,它非常强大。除了货币扭曲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它不是比较实际的东西,而是比较销售收入。美国的高成本、低水平工厂对GDP的贡献比国外的好工厂还要多。这是汽车、光伏、无人机、药剂等许多制造业的现象。中国制造业的实际产量是美国的四到八倍,而且质量更高。此外,美国制造业的产出完全依赖于零部件进口,制造业的管制比一般数字普遍暗示的更为严重。梅的结论是,与 25 年前相比,美国几乎所有制造业都出现了下滑,尽管其中很多行业你无法从字面上说出来s。只有以SpaceX为代表的火箭和航天工业明显比国外做得更好。美国昆西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迈克尔·D·斯温从军事和战略角度反映这一情况,认为台湾对美国很重要。它应该放弃战略模糊性,不许诺战争。时文9月25日发布《台湾是重要但不重要的利益》和《超越战略模糊:支持台湾不战而屈人之兵》两套系列报告。 “台湾不值得美国与中国开战来保卫它。” “这将使美国面临严重的军事损失,并可能导致核升级的风险。此外,美国能否获胜还不确定。” “台湾不是美国确保稳定、繁荣的亚洲开放参与美国经济和政治的能力的中心。” “有了台湾就会不给中国能力(“霸权”),“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复制这种产能(AdvanCED半导体)的成本低于在台湾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成本”,“如果美国在台湾对中国发动战争,就会引发战争,这些陪审员是这些法官,这些法官是这些法官,这些法官是这些法官,这些法官是这些法官这些法官” 这些法官实际上是:美国无法赢得美国主流,但它的一些判断显然与过去不同。升级为“中国模式”。它锁定了太阳能供应链。中国公司生产世界上大部分电池,包括用于电动汽车和其他设备的电池。该国生产用于从水中提取氢气的电解槽。 60%,生产清洁氢电的最佳方式。 “但是这个故事 (中国星石科技hnology、Supridize)失去了更大的视野。中国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支持特定行业,还因为它投资了深层基础设施——物理系统和人类专业知识的基础——以实现变革。”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建成了两倍于港口规模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其中最大的在上海,几年内通过它运输的货物比美国所有港口的总和还多。“中国正在朝着成为第一个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的方向发展。 在世界上。电力占全球能源使用量的 21%,占美国能源使用量的 22%。在中国,电商账户每年约占30%,高于日本以外的其他大国。这种份额增长迅速:每年约 6%,而全球为 2.6%,美国为 0.6%。在世界上。由于中国广泛建立了复杂的制造供应链,其工厂经理、工程师和工人都拥有数十年的“工艺”“知识”——从经验中获得的实用知识——关于如何做事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文章最后甚至否认了对中国的攻击:“中国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的政策制定者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为中国商人提供了成功的条件。”国家可能会出现问题,但它会继续运转。成功的时间越长,美国及其盟国就越会受到中国企业在能源、工业品、甚至人工智能方面的压力。如果美国要有效竞争,其政策制定者就应该花更少的时间记住如何软化对手,而花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使自己的国家成为最好、最具弹性的国家。 “又如访问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学者米奇·普雷斯尼克(Mitch A. Presnick)等学者经常在社交媒体上介绍中国的艰难实力。问中国”隐藏的GDP实力并不新鲜。现在的趋势甚至是全世界有多少个PPP(购买一致性的力量)判断G人认为美国大幅领先,而有的国家还没有证实中国第二名。而其表现形式,“中美智强,美弱”,由于政治准确性尚未达到全球层面的基本观点,但他们的思维影响可以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之前的言论看出2025年的要点。中美之间的势头与前者完全不同。应该开始习惯中国“从强势地位”的硬反击。